目录
硕士报考志愿采集    更新日期:2021年3月29日
姓 名 孙东平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0年7月 籍贯 江苏灌云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毕业 最后学位 工学博士
技术职称 教授 导师类别 博士生导师
导师类型 校内 兼职导师
行政职务 副院长 Email hysdp@mail.njust.edu.cn
工作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单位电话 025-84315466
个人主页
指导学科
学科专业(主) 081703|生物化工 招生类别 博、硕士 所在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研究方向

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研究生,方向:面向生物医用、能源、电催化以及环境领域功能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081704,应用化学,硕士研究生:方向:1.电化学2.高分子复合材料3.生物质材料4.生物医学工程5.材料仿生设计及应用

工作经历
  • 1997/09-2000/10,化工学院,讲师

  • 2000/10-2011/03,化工学院,副教授

  • 2011/04-至今,化工学院,教授

教育经历

1.1997/8–2002/6, 南京理工大学, 应用化学, 博士, 导师:汪信

2.1994/8–1997/6, 南京大学, 植物学, 硕士, 导师:李兆兰

3.1987/9–1989/6, 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 生物工程

获奖、荣誉称号

软化学与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白俄罗斯真空等离子体国际科学实验室副主任、南京理工大学“化学生物学与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江苏省低碳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会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化学生物学与功能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理事会副秘书长。

科研项目

从事低碳理念生物制造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项目具体情况如下: 1. 细菌纤维素微纳尺度的组装调控研究及其在生物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2019-20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2. 基于碳化细菌纤维素及其前驱体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多功能夹层及电池隔膜的研究(2016-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3. 生物氧化法绿色制备低缺陷氧化石墨烯及其机理研究(2013-2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4. 化学生物学与功能材料(2015-2017)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 5. 硝化细菌生物氧化法绿色制备低缺陷氧化石墨烯及其机理研究(2013-201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负责人;6. 细菌纤维素模板效应制备CdS/TiO2可见光激发光催化剂的基础研究(2011-2014)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7.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技术(2011-2013)国家863项目,子课题组长;8. 转基因水稻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影响(2012)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专题负责人;9. 微生物假单胞菌细胞的空间生物学效应(2009-2011)国家863项目,副组长。

发表论文

共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其中三十余篇发表在国际知名SCI期刊上。项目“细菌纤维素微生物调控合成、杂化及其应用”还荣获2014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所率领的团队于2014年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的称号。论文代表作如下:

1、Doping Nanoscale Graphene Domains Improves Magnetism in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Advanced Materials, 2019, 1805778. 

2、Flexible cathodes and multifunctional interlayers based on carbonized bacterial cellulose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5, 3, 10910;

3、A novel fluffy hydroxylapatite fiber scaffold with deep interconnected pores designed for three-dimensional cell cultur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14, 2, 1292;

4、Amorphous Fe2O3 nanoshells coated on carbonized bacterial cellulose nanofibers as a flexible anode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 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6, 307, 649;

5、Recent advances in bacterial cellulose. Cellulose, 2014, 21, 1;

6、Microbial oxidation of dispersed graphite by nitrifying bacteria 2011.2. Nanoscale, 2013, 5, 8982;

7、Electrically-responsive core-shell hybrid microfibers for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and cell culture. Acta Biomaterialia, 2017, 55, 434;

8、Effects of multiple heteroatom species and topographic defects on electrocatalytic and capacitive performances of graphen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7, 366, 143;

9、Modified PEDOT by benign preparing N-dope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as potential bio-electrode coating material. Green Chemistry, 2016, 18, 1731;

10、Biointerface by Cell Growth on Graphene Oxide Doped Bacterial Cellulose/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 Nanofiber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 8, 10183;

11 Three-Dimensional BC/PEDOT Composite Nanofibers with High Performance for Electrode-Cell Interface.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5, 7, 28244;

12、Preparation of N-doped graphene by reduction of graphene oxide withmixedmicrobial systemand its haemocompatibility. Nanoscale, 2014, 6, 4882;

13、Bacterial Cellulose/TiO2 Hybrid Nanofibers Prepared by the Surface Hydrolysis Method with Molecular Precision. Nanoscale, 2010, 2, 287;

14、In-situ deposition of platinum nanoparticles on bacterial cellulose membranes and evaluation of PEM fuel cell performance. Electrochimica Acta, 2009, 54, 6300;

15、Novel CdS/bacterial cellulose hybrid nanofibers as robust high-efficiency photocatalyst.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 189, 377.

 

 

出版专著和教材

1. 细菌纤维素功能材料及其工业应用, 孙东平、杨加志. 科学出版社;

2.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上册),孙东平、李羽让、纪明中、唐卫华. 科学出版社;

3.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下册),孙东平、王田禾、纪明中、王丽. 科学出版社;

4. Modified Cyclodextrins for Chiral Separation, Weihua Tang、Siu-Choon Ng、Dongping Sun. Springer

 

 

 

科研创新

1. 细菌纤维素/透明质酸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201010139898.2,排名第一;

2. 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菌生物还原氧化石墨烯及其制备,中国专利,201310323819.7,排名第一;

3. 一种生物氧化石墨及其制备方法,中国专利,201210256680.4,排名第一;

4. 一种由微生物作用制备氮掺杂石墨烯的方法,中国专利,201410060866.1,排名第一;

5. 一种微生物燃料电池混合细菌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201410061260.X,排名第一;

6. 一种用于糖基分离的微流控凝集素芯片及其制备方法,中国专利,201310229106.4,排名第一;

7. 一种可循环切割的细菌纤维素切片机,中国专利,201410112148.4,排名第一;

8. 一种生物还原氧化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中国专利,201310322795.3,排名第一;

9. 一种细菌纤维素/聚3, 4-乙烯二氧噻吩纳米导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专利,201410202049.5,排名第一;

10. 一种生物转化桑叶制备细菌纤维素的方法,中国专利,201510474413.8,排名第一;

11. 纳米细菌纤维素/聚乙烯醇/聚乙二醇多孔复合水凝胶,中国专利,201510747381.4,排名第一;

12. 一种细菌纤维素/二氧化锰/聚吡咯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中国专利,201610262358.0,排名第一;

教学活动

长期从事生物化工专业《微生物学》、《生理学》、《生化工程》等多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其探究知识的能力与兴趣。教学成果显著,生物化工相关专业的学生升学率与出国深造率较高。本人系统总结多年来在生物材料合成与表征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省重点规划教材两部,可用于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教学参考书。

指导学生情况

已指导博士研究生19人,指导硕士研究生30余人。在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中,重点聚焦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同时密切关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工程难题。以研究方向划分小组,采用引导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充分开发其团队协作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团队精神的高水平科技工作者。指导的研究生中一人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多人获得国家级奖学金,已毕业的研究生中多数在科研院校、高科技企业领导团队从事研究工作。

我的团队

于2014年组建成立了“化学生物学与功能材料”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建立了由研究所所长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博士后/博士生为生力军的科研团队。该团队由负责人统筹研究方案,划分若干科研主题,根据团队成员学术背景与研究方向,对其进行分组,并指派组长。团队负责人定期组织骨干成员开展相关研究专题报告,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需要适时调整工作计划。

该团队派遣核心成员赴境外参加学术活动,与境外专家建立合作基础。目前已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境外研究组分别来自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利兹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等知名院校。